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孙铁翔、吴晶晶)“要规避老话、套话,用制度创新推动协商民主向前发展”“要把协商民主作为政协工作的重点进一步突出”“丰富形式、拓展内容、整合力量、拓宽渠道,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 韩洁)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北京小赛车pk10微信群纳税人的“小数据”汇聚起来就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写照”。潘岳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坚决贯彻这部新法,如何发挥它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准确领会、尽快熟悉新法。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和公众适应和运用新法。最重要的是加强执法。再好的法律,也只有通过严格的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时至今日,大学通识教育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这有大学体制的原因,但关键是通识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许多大学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价值观教育,使之沦为没有任何规划、没有任何精心设计的“自助甜品”。有些高校为迎合所谓国际化潮流,以系列讲座、暑期研修、研讨班等形式将通识教育课堂拱手交给西方“大牌”教授,甚至沦为西方社会思潮的“跑马场”。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通识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 通识教育源自西方大学“专业之外、普遍相通”的教育传统。在美国,这种教育有若干名称,有些学校保持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称之为“博雅教育”;有些学校为了凸显其是全校各科系皆应修习的基础,称之为“大学教育”;有些学校着眼其重要地位,称之为“核心教育”;使用最普遍的名称,是我们所熟知的“通识教育”。名称和理念虽有所不同,但价值观教育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一般来说,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价值观教育三个部分,其中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政治价值观是重要内容。鉴于此,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也应是价值观教育,目的是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不能将这一任务一股脑儿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或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还没有跳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干脆端出一大堆“经典导读”“艺术鉴赏”“文化兴趣”类课程,被学生戏称为“通识教育大杂烩”。通识教育应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通识教育不能停留于灌输具体内容,而应重在训练学生如何思想;不仅在于读经典、读名著,更在于怎么读,师生之间如何互动。这一层面解决的是通识教育的方法问题。其二,通识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谁来引导学生思想、引导到何处去。这一层面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目前,我国一些主要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仅仅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通识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起共同担负起塑造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的任务,使大学通识教育真正姓“马”。 使通识教育姓“马”,需要从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首先,在国家层面,对大学通识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体系与价值观教育存在较大距离,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其次,在学校层面,解决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与通识教育目标不协调不适应问题。比如,通识课通常是面向全校的选修课,重要性还比不上专业选修课,因此教师开设通识课的热情不高。第三,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大学必须通过学术研究、理性反思和批判的方式奠定理论基础,需要通过经典著作阅读、研究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认同感的提升需要深入人的灵魂深处,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赋予受教育者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唯有如此,大学通识教育才能肩负起其历史使命。(谈毅)李大大举行仪式欢迎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
新华社沈阳11月9日电 装备制造是东北传统优势产业。面对全球低端制造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端装备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双向挤压”,东北制造在逆市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为转型升级、化解危机闯出新路。 近日,70多名来自德国、法国、土耳其、智利、韩国、日本、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销售人员走进北方重工集团,参加了公司举办的首个海外代理商大会。北方重工进出口分公司总经理杨溢说,这种实地学习有助于他们对企业产品和文化增加认同,进而更好地为公司深耕国际市场服务。 北方重工的这一转变,代表了东北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突围方向。去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东北装备制造业深陷订单下降、利润下滑和产能过剩的窘境。从“眼睛向内”到“放眼海外”,已成为这些企业脱困转型的选择。 今年5月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也因提供“走出去”的全新思路,让东北装备企业信心十足。 不久前,沈阳远大集团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园区又接到了一批来自东欧的新产品订单。集团董事长康宝华对开发海外市场雄心勃勃:“目前集团在全球有130多个分支机构,未来这一数字要达到1000个,我们不仅卖自己的产品,也要为其他企业提供销售平台。” 事实上,东北装备制造业下滑既有市场低迷、产能过剩的外部因素,也有技术含量低、创新北京小赛车pk10微信群弱等内部原因。与中国制造当前面临的“双向挤压”类似,东北装备制造业正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日用品制造不发达,而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相比,东北大型装备的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差、系统集成能力弱。 记者日前在东北多地采访,经常碰到当地加工企业不愿用东北“母机”的案例。吉林艾斯克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禽类屠宰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宋岩冰介绍,公司很多关键部件和材料都从海外进口。“虽然进口部件价格要高出一截,但寿命和可靠性高出不少,综合算起来还是划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中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中,对重化工业的需求高峰回落,东北装备亟须改变过去偏重追求数量效益的发展模式,转为注重质量效益,向高端化转型,这一转型离不开国际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既意味着“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两年前,磁谷科技集团斥资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美国麦格纳公司,如今公司采用这一先进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订单不断。辽宁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李怀东说,海外并购既提升技术,也学习了先进管理经验和精益求精的制造业精神,已成为改造、提升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一条捷径。 在国家今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东北装备扮演了重要角色。东北是新中国工业摇篮,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三省工业的比重都超过20%,近年来东北攻关的一批重大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专家认为,东北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先发地区,推动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方向迈进,有利于挺起中国重大装备的脊梁,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带动因素。 日前在沈阳举行的“经济新常态下的东北振兴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和经济界人士都看好东北装备的外向型路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国家加快在东北设立自贸区,并且建设对接周边国家的交通大通道,支持设立境外产业园区。 大连市副市长曹爱华表示,东北各地亟须联合实施大企业带动策略,以“制造+服务”的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机车、造船、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和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走出去。 分析人士指出,以促进走向世界为目标,东北装备制造业通过扩大开放倒逼行业改革,并辅以政府部门的适度扶持,其转型升级未来可期。(记者:刘荒、王炳坤、齐海山、梁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