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格达6月30日电(记者 尚乐)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伊拉克萨迈拉市电站项目最后一批中方员工,于30日上午从巴格达市中心的巴勒斯坦饭店启程前往机场,他们将在迪拜转乘飞机回国。 伊拉克本月初爆发严重武装冲突以来,距离冲突区域较近的北部萨拉赫丁省萨迈拉市周边安全环境随之恶化,1200多名中机公司员工滞留在萨迈拉施工项目营地等待转移。连日来,中国驻伊大使馆与伊拉克政府和军方密切沟通,帮助中机公司完善中方滞留人员转移方案。 在中伊双方共同努力下,这批滞留人员于25日至27日分三批安全转移至巴格达,并于28日开始分批乘飞机返回国内。 据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和伊拉克中国商会介绍,目前还有1万多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其中大多数分布在伊拉克中南部省份、北部库尔德地区和首都巴格达等基本安全区域。记者了解到,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行业展开。去年3月,中国外文局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翻译系列职称评审外语考试发出通知。通知指出,申报翻译职称人员应参加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但在10种情况下可以免试,包括拥有留学经历、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等。
“下一步,上海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pk10历史数据争取国家层面早日出台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方案。”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透露,上海自贸区将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逐步提高资本项下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方便企业和个人开展境内外投融资活动,并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实行贸易、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积极推动资本和人民币“走出去”,不断扩大境外人民币进入境内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同时,还将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推动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金融开放‘安全网’建设,做好压力测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记者 孙小静)宏大战略要靠实打实的措施一步步实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成为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pk10历史数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推手。
广西气象台30日17时预报称,近期广西上空对流不稳定,非常有利于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预计30日到31日,桂林、柳州、河池、来宾、贺州、梧州、贵港、玉林、南宁等市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有阵雨或雷雨,局部大雨。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谭剑、赵仁伟)公车私用司空见惯、公车超标屡禁不止、公车特权横行无忌……怎样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既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道必须解答的改革难题。 5日,李大大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pk10历史数据“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摆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从20年前首次提出,到如今的正式“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十个字表述让公车改革这一“老话题”迅速升温。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是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在得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叶青连用了两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在去年11月份对外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侯淅珉认为,只要方案合理,公车改革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以铜陵为例,自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推动公车改革,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从实际效果看,每年节约日常经费30%以上。而据叶青测算,在全国范围取消公务用车后,每年可节约支出一千亿元以上。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车改要跳出“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怪圈,取消一般公车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要防止一些地方采取货币化补贴走样变调,致使“车补”成为“变相福利”。 代表委员们建议,在减少公车绝对数量的同时,要加强对公车支出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一分的决策,九分的执行。”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认为,铲除附加在公车上的种种特权,必然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 代表委员认为,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为公车改革确定了大的方向,但在执行层面,车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 2013年,湖南长沙市交警部门分两批曝光了大批“最牛违章公车”。被曝光公车中,不乏一些“强势部门”的公车。其中违章次数最多来自长沙市某县编办,违章次数高达238次;而来自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辆牌照公车,以违章次数67次高居在省直部门中高居“榜首”。 据记者调查,违章公车之所以横行无忌,就在于交通处罚“罚民不罚官”已成为一种潜规则。据交警部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湖南中部某县曾专门召开常委会,强令交警部门免除全县违章公车80%以上的罚款。 代表委员们认为,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撑腰,大大小小的公车才得肆无忌惮。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取消了特权车牌,但特权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失,公车特权大有由公开转为隐蔽。据一些基层交警反映,官车转民牌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牢记领导车牌号,以免执法时“误伤”。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公车改革要“去特权化”就不能忽视特权固有的惯性,更不能小看改革的阻力。比如八项规定实施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虽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公车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央已确定了公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就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解决这道改革难题。 “如果有地方和部门依然故我或拖拉不执行,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此才能让好政策尽快落地。”陈舒说。 “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公车使用中的三个“三分之一”为老百姓所诟病。怎样防止公车私用、确保公车姓“公”一直是车改的难点。 2013年,湖南省岳阳市给全市4200多台公车装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实施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公车违规现象,可实施远程断油断电。在此之前广东、云南等地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公车管理措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公车进行“跟踪盯稍”。 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老百姓对这种监督并不是很认可。在湖南岳阳,基层群众反映,公车加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运行轨迹数据只有市纪委内部人士才可以查,而贴在公车挡风玻璃上的公车标识小,不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但既便是如此,还是有部分公务员感到“自由受到限制”。 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利用卫星定位来监督公车私用,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如果不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这种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监督手段就会形同虚设,甚至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公车运行公开透明,让公车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近年来各地多有监督公车私用的措施出台,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也称有较大幅度的节约。但监督不能搞成“体内循环”,更不能自说自话。 “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百姓才是最好的监督员。”张育彪说,只有把监督的后台系统向公众开放,让所有公车的信息在交通管理部门清晰可查,涉及公车私用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参与采写:皮曙初、叶前)